当前位置:首页 > 软件教程 > 唐朝后宫嫔妃等级(唐朝的后妃等级)

唐朝后宫嫔妃等级(唐朝的后妃等级)

更新时间:2024-03-26 13:12:31浏览次数:116+次

本文目录一览:

唐朝嫔妃等级

一、唐朝皇后以外另设:

四妃(即三夫人):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。正一品。

九嫔: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。正二品。

婕妤九人,正三品。

美人九人,正四品。

才人九人,正五品。

以上三等是为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七人,正六品。

御女二十七人,正七品。

采女二十七人,正八品。

以上三等是为八十一御妻 还有六尚各司,分管宫内车马服饰。

唐玄宗开元年间 除皇后外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。

二、唐朝嫔妃的主要来源:以皇亲国戚、权门贵族为主

唐朝嫔妃来源分为礼聘、采选、进献三种。形式虽多,但来源无非皇亲国戚、权门贵族、百官子女;皇亲国戚、权门贵族不是官二代、就是富二代,大多地位高贵、气质优雅,所以多以礼聘的形式入宫。

百官子女一般是海选入宫,有的是被人进献给皇上;平常人家的子女,无权、无钱,想要入宫,那比上青天还难。

三、唐朝的侍寝制度:轮岗侍寝

唐朝的侍寝制度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的,表面看起来还是比较公平的:

初一到十五:月亮越来越圆,依地位由低到高;

十五、十六:皇后可以在独占皇帝两天;

十六到月底:月亮由圆变缺,依地位由高到低;

二十二到三十:八十一御妻只能在这九天里,九个人共同伺候皇帝一夜。

这样的制度看似公平,但仔细算起来很多人一年或者几年都很难被皇上临幸。以唐初为例,有品级、有地位的嫔妃一共121人,不考虑侍寝制度,皇上连轴转,皇后不霸占,一个人服侍一天,就需要三个月。

也就是说,三个月才可以轮一回,这对于一个年轻女性来说无异于受活寡,简直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。

扩展资料:

唐朝的后宫机构设置

掖庭局:户籍管理部门;

奚宫局:后宫医院,管理后宫的疾病以及死亡;

内仆局:供电局,只不过那个时候照明没有电灯,用蜡烛,所以他们主要负责后宫蜡烛和灯具管理;

宫闱局:行政部,法纪、制度,出入钥匙等事物管理;

内宫局:财务部门,负责仓库及出纳;

内侍省:太监的管理机构,负责培训、考核宦官。

修史书《新唐书》《旧唐书》设后妃传,传中列有皇后26 人、妃嫔10 人,还有见于史书的女子约60 人。后妃们虽然生活优裕但却争宠、争位,往往命运不佳。

见于史书的唐代36 个后妃,有15 个结局凄惨:九个死于政敌毒手;两个死于争宠;两个失踪;一个自杀;一个获罪而死。

宫中既然是后妃们享乐的天堂,后宫成千上万的女子自然希望登上后妃宝座,有得意的,自然就有失意的,妒嫉、孤独、忧愁、烦恼,命运莫测,惴惴不安,惶惶终日,坐在高座上的后妃们被这种种情绪所围扰,她们怎么能安享天年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:唐朝后妃

[img]

唐朝时期的后宫妃子的等级

皇后:特级。

四妃(即三夫人):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。正一品。

九嫔: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。正二品。

婕妤九人,正三品。

美人九人,正四品。

才人九人,正五品。以上三等是为二十七世妇

宝林二十七人,正六品。

御女二十七人,正七品。

采女二十七人,正八品。 以上三等是为八十一御妻 还有六尚各司,分管宫内车马服饰。

扩展资料:

唐朝官员等级:

三师(正一品):太师、太傅、太保

三公(从一品):太尉、司徒、司空

中书省:

正二品:中书令 (二人)

正三品:中书侍郎 (二人)

正五品:中书舍人 (六人)

从六品:右散骑常侍 (二人)、右谏议大夫 (四人)、右补阙 (六人)、右拾遗 (六人)、起居舍人 (十六人)

从七品:中书主书 (四人)

从八品:中书主事 (四人)

门下省

正二品:门下侍中 (二人)

正三品:门下侍郎 (二人)

从三品:左散骑常侍 (二人)

从六品:城门郎 (四人)、符宝郎 (四人)、起居郎 (二人)

从七品:左补阙 (六人)、门下录事 (四人)

从八品:门下主事 (四人)、左拾遗 (六人)

从九品:门下典仪 (二人)

尚书省

不设品:尚书令 (一人)(因太宗曾任此职,故不授予臣下)

从二品:尚书左仆射 (一人)、尚书右仆射 (一人)

正四品:尚书左丞 (一人)、尚书右丞 (一人)(左丞管理吏、户、礼三部,右丞管理兵、刑、工三部)

从五品:尚书郎中 (二人)

从六品:尚书员外郎 (二人)

唐朝后宫嫔妃等级(唐朝的后妃等级)

从七品:尚书都事 (十二人)

从八品:尚书主事 (十二人)

尚书省下六部:

吏部:

正三品:吏部尚书 (一人)

正四品:吏部侍郎 (二人)

正五品:吏部郎中 (二人)、司封郎中 (一人)、司勋郎中 (一人)、考功郎中 (一人)

从六品:吏部员外郎 (二人)、司封员外郎 (一人)、司勋员外郎 (一人)、考功员外郎 (一人)

从八品:司封主事 (三人)、司勋主事 (三人)、考功主事 (三人)

户部:

正三品:户部尚书 (一人)           

正四品:户部侍郎 (二人)

从五品:户部郎中 (二人)、度支郎中 (一人)、金部郎中 (一人)、仓部郎中 (一人)

从六品:户部员外郎 (二人)、度支员外郎 (一人)、金部员外郎 (一人)、仓部员外郎 (一人)

从八品:度支主事 (三人)、金部主事 (三人)、仓部主事 (三人)

礼部:

正三品:礼部尚书 (一人)

正四品:礼部侍郎 (一人)

从五品:礼部郎中 (一人)、祠部郎中 (一人)、膳部郎中 (一人)、主客郎中 (一人)

从六品:礼部员外郎 (一人)、祠部员外郎 (一人)、膳部员外郎 (一人)、主客员外郎 (一人)

从八品:祠部主事 (二人)、膳部主事 (二人)、主客主事 (二人)

兵部:

正三品:兵部尚书 (一人)

正四品:兵部侍郎 (二人)

从五品:兵部郎中 (二人)、职方郎中 (一人)、驾部郎中 (一人)、库部郎中 (一人)

从六品:兵部员外郎 (二人)、职方员外郎 (一人)、驾部员外郎 (一人)、库部员外郎 (一人)

从八品:职方主事 (二人)、驾部主事 (二人)、库部主事 (二人)

刑部:

正三品:刑部尚书 (一人)

正四品:刑部侍郎 (一人)

从五品:刑部郎中 (二人)、都官郎中 (一人)、比部郎中 (一人)、司门郎中 (一人)

从六品:刑部员外郎 (二人)、都官员外郎 (一人)、比部员外郎 (一人)、司门员外郎 (一人)

从八品:都官主事 (二人)、比部主事 (二人)、司门主事 (二人)

工部:

正三品:工部尚书 (一人)

正四品:工部侍郎 (一人)

从五品:工部郎中 (一人)、屯田郎中 (一人)、虞部郎中 (一人)、水部郎中 (一人)

从六品:工部员外郎 (一人)、屯田员外郎 (一人)、虞部员外郎 (一人)、水部员外郎 (一人)

从八品:屯田主事 (二人)、虞部主事 (二人)、水部主事 (二人)

秘书省:(掌经籍图书)

从三品:秘书监 (一人)

从四品:秘书少监 (二人)

从五品:秘书丞 (一人)

从六品:秘书郎 (三人)

正九品:校书郎 (十人)、正字 (四人)

殿中省:(掌天子服御)

从三品:殿中监 (一人)

从四品:殿中少监 (一人)

从五品:殿中丞 (二人)

正六品:殿中尚医 (二人)

从九品:殿中主事 (二人)

二台:

御史台:(监察机构)

正三品:御史大夫 (一人)

正四品:御史中丞 (二人)

御史台下设三院,台院、殿院、察院。

从六品(台院):侍御史 (六人)

从七品(殿院):殿中侍御史 (九人)

正八品(察院):监察御史 (十五人)

司天台:(又称太史局)

正三品:司天监 (一人)

正四品:司天少监 (二人)

正六品:司天丞 (一人)

正七品:司天主簿 (二人)

正八品:司天主事 (一人)

九寺:

九寺:太常、光禄、卫尉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。

每寺均设有:

正三品:正卿 (一人)

正四品:少卿 (一人)

从五品:寺丞 (二人)

从七品:主簿 (二人)

从七品:博士 (四人)

正九品:太祝 (六人)

五监:

五监:国子监、少府监、将作监、军器监、都水监

国子监:

从三品:祭酒 (一人)

从四品:司业 (二人)

从六品:监丞 (一人)

从七品:主簿 (一人)

从九品:录事 (一人)

少府监:

从三品:正监 (一人)

从四品:少监 (二人)

从六品:监丞 (六人)

从七品:主簿 (二人)

从九品:录事 (二人)

将作监:

从三品:正监 (一人)

从四品:少监 (二人)

从六品:监丞 (四人)

从七品:主簿 (二人)

从九品:录事 (二人)

军器监:

正四品:正监 (一人)

正七品:监丞 (一人)

正八品:主簿 (二人)

从九品:录事 (二人)

都水监:

正五品:使者 (二人)

从七品:监丞 (二人)

从八品:主簿 (二人)

从九品:录事 (一人)

女官职位

丝纶阁女官掌撰拟诏书,女侍中可参决奏章,直隶皇帝。

参考资料:

百度百科--唐朝后妃

唐朝嫔妃等级表

唐朝,皇后以下,以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为夫人。以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为九嫔。正二品。婕妤,正三品;美人,正四品;才人,正五品;各九员,曰二十七世妇。宝林,正六品;御女,正七品;采女,正八品;各二十七员,曰八十一御妻。

妃嫔,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,妃嫔等级是用来区分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的。不只在古代中国,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,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妃,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。

扩展资料:

唐朝处于民族大融合时期,受胡俗影响颇深,社会风气比较开放,儒家传统思想和女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力大大减弱。因而唐朝对后妃干政防范不严,唐朝后妃参与**的愿望较为强烈,方式更为直接。**斗争的残酷性必然使不少唐代后妃为此付出被废与被杀的代价。

唐朝后妃被废与被杀的主要原因,不在于年老色衰,也不在于无子嗣,而在于参与**斗争的胜负。身处深宫的后妃们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,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**斗争。

成者安享荣华富贵,败者或身居冷宫,或削发为尼,甚至失去身家性命。也有后妃未参与**活动却无辜成为**斗争的牺牲品。

为了体现人人有份,又兼顾尊卑有别,皇帝每月的夜生活安排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的,每个月的前十五天,月亮越来越圆,而后十五天则渐渐变缺,所以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御妻一直轮到最高的皇后。

而十六到月底前则反过来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。其中,皇后可以在十五、十六独占皇帝两天。而数量最多的八十一个御妻只能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这九天里,每九个人共同伺候皇帝一夜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嫔妃等级

唐朝后宫分哪些等级?

一、唐朝后宫嫔妃等级制度

唐朝的后宫制度基本上承袭隋朝。皇后之下,有四妃、即贵妃、德妃、淑妃、贤妃、为正一品。四妃之下有九嫔,即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,为正二品。其次是婕妤正三品,婕妤九人,正三品。美人九人,正四品。才人九人,正五品。宝林二十七人,正六品。御女二十七人,正七品。采女二十七人,正八品

二、唐代后宫女官制度

唐朝的六局二十四司:六局:尚宫、尚仪、尚服、尚食、尚寝、尚宫(正五品)

二十四司:司记、司言、司簿、司闱;司宝、司衣、司饰、司仗;司膳、司酝、司药、司饎;司设、司舆、司苑、司灯;司制、司珍、司彩、司计(正六品)

在唐朝的时候,后宫妃嫔等级怎么算的?

唐朝后宫的嫔妃名称和等级在唐玄宗前后有所不同。

在唐玄宗前期:

后宫中有皇后一名,皇后在利益上与皇帝平等,在一些重大节日要和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。皇后负责管理后宫,皇帝的所有嫔御、后宫的宫女都是她的臣属,在后宫中具有超然的地位。

四夫人: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各一人,居正一品,在理论上她们是同级,但实际上可能在地位上还是有所出入,贵妃可能地位更高,贤妃可能会稍低于其他三位。

九嫔: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各一名,她们都是正二品,同样在理论上同级,但实际可能有所区别。

十八世妇:婕妤九人,居正三品;美人四人,居正四品;才人五人,居正五品。

八十一御妻:宝林二十七人,居正六品;御女二十七人,居正七品;采女二十七人,居正八品。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人数并不会达到这么多人。

但是在《新唐书》的记载中里没有世妇和御妻的说法,这里只是在名义上对应了一下《周礼》的制度,而实际上却没有这样加以区分。

其余六尚诸司,分典乘舆服御。

唐玄宗之后后妃的制度就有了一些改变:

夫人:惠妃、丽妃、华妃,同样是正一品,理论上各一人。后来又增加了贵妃。

嫔:淑仪、德仪、贤仪、顺仪、婉仪、芳仪(正二品,理论上各一人)

世妇:美人四人(正三品)

御妻:才人七人(正四品)

其他的参照之前的称号。

后宫嫔妃等级

后宫嫔妃等级按各朝代可列举如下:

一、周朝嫔妃等级

周礼古制,对同等级的妃嫔人数有一定限制,即三夫人、九嫔、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御妻。而妃嫔中夫人为一等,嫔为二等,世妇为三等,御妻为四等。

二、秦朝嫔妃等级

秦王朝同等级妃嫔人数并无限制,分别为一等的夫人、二等的美人,三等及以下统称为姬,其中具体名号和等级分别是三等称良人,四等称八子,五等称七子,六等称长使,七等称少使。

三、西汉嫔妃等级

西汉初立,因秦之称号:皇帝之妻称皇后,妾皆称夫人。并立八品(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):皇后、夫人、美人、良人、八子、七子、长使、少使。汉武帝时增加婕妤、娙娥、容华、充仪,各有爵位。汉元帝时又创昭仪,仅次于皇后;时后宫已达三千人,除皇后外,以下定制十四等:

1)昭仪,视丞相,爵比诸侯王;

2)婕妤,视上卿,爵比列侯(第二十等爵);

3)娙娥,视中二千石,爵比关内侯(第十九等爵);

4)容华:视真二千石,爵比大上造(第十六等爵);

5)美人,视二千石,爵比少上造(第十五等爵);

6)八子,视千石,爵比中更(第十三等爵);

7)充仪,视千石,爵比左更(第十二等爵);

8)七子,视八百石,爵比右庶长(第十一等爵);

9)良人,视八百石,爵比左庶长(第十等爵);

10)长使,视六百石,爵比五大夫(第九等爵);

11)少使,视四百石,爵比公乘(第八等爵);

12)五官,视三百石;

13)顺常,视二百石;

14)无涓、共和、娱灵、保林、良使、夜者,均视百石。

十四等之外,还有上家人子、中家人子,皆视斗食。除此以外,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、长御、材人、待诏掖庭、中宫史、学事史等名目。

太子妻称妃,妾有良娣、孺人,妻妾共三级;皇孙妻称夫人,妾无位号,皆称家人子。

四、新朝嫔妃等级

新朝恢复周制三夫人、九嫔、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御妻制度。一等统称夫人,具体名号分为和嫔、美御、和人。二等统称嫔。四等统称世妇,名号为美人。四等统称御妻,名号为御人。

五、东汉嫔妃等级

东汉光武中兴后,提倡俭朴,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、贵人,贵人金印紫绶,俸禄不过数十斛;又置美人、宫人、采女三等,无爵秩,只在岁时赏赐充给。皇子封王,妾数原无限制,此时也定制,正妻称妃,妾不得超过四十人。

六、曹魏时期嫔妃等级

曹操为魏王时,于王后以下定五等:夫人、昭仪、婕妤、容华、美人。魏文帝时增设贵嫔、淑媛、修容、顺成、良人五等。明帝时又增淑妃、昭华、修仪三等,省除顺成,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:

1)夫人,位次皇后,爵无所视;

2)贵嫔,位次皇后,在夫人下,爵无所视;

3)淑妃,位视相国,爵比诸侯王;

4)淑媛,位视御史大夫,爵比县公;

5)昭仪,爵比县侯;

6)昭华,爵比乡侯;

7)修容,爵比亭侯;

8)修仪,爵比关内侯;

9)婕妤,视中二千石;

10)容华,视真二千石;

11)美人,视比二千石;

12)良人,视千石。

七、西晋嫔妃等级

晋武帝取汉魏之制,参用古法,始设三夫人、九嫔:

1)三夫人:贵嫔、夫人、贵人,位视三公;

2)九嫔:淑妃、淑媛、淑仪、修华、修容、修仪、婕妤、容华、充华,位视九卿。

3)九嫔以下还有美人、才人、中才人,爵视千石以下。

八、南朝嫔妃等级

1、宋

宋初,武帝刘裕因袭晋制,仅省去才人、中才人。孝武帝孝建三年(456年),省夫人,置贵妃,比相国,并进贵嫔比丞相,贵人比三司,是为三夫人;同时省修华、修容、修仪,置昭仪、昭华、昭容以代之,列于九嫔之内;又置中才人、充衣为散役。

明帝泰始二年(466年),省淑妃、昭华、中才人、充衣,复置修华、修容、修仪、才人、良人;次年省贵人,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,又置昭华,增淑容、承徽、列荣。并以淑媛、淑仪、淑容、昭华、昭仪、昭容、修华、修仪、修容为九嫔;婕妤、容华、充华、承徽、列荣为五职,位次九嫔;美人、才人、良人为散位。

2、齐

齐武帝建元元年(479年),采用晋制,以贵嫔、夫人、贵人为三夫人,修华、修仪、修容、淑妃、淑媛、淑仪、婕妤、容华、充华为九嫔,美人、中才人、才人为散职。三年,太**置三内官:良娣(比开国侯)、保林(比五等侯)、才人(比驸马都尉)。

3、梁陈时期

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,梁武帝时定制:贵妃、贵嫔、贵姬为三夫人,淑媛、淑仪、淑容、昭华、昭仪、昭容、修仪、修华、修容为九嫔,婕妤、容华、充华、承徽、列荣为五职,美人、才人、良人为散位。太子东宫有良娣、保林二职。陈沿袭梁之制不改。

九、北朝嫔妃等级

1、北魏

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,余妾或称夫人,皆有品次。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、椒房、中式数等,**渐多。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: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,三夫人视三公,三嫔视三卿,六嫔视六卿,世妇视中大夫,御女视元士。

后置女职,以典内事。内司视尚书令、仆。作司、大监、女侍中三官视二品。监,女尚书,美人,女史、女贤人、书史、书女、小书女五官,视三品。中才人、供人、中使女生、才人、恭使宫人视四品,春衣、女酒、女飨、女食、奚官女奴视五品。

2、北齐

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,齐武成帝好内,颁布河清新令: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、九嫔、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御女。又准汉制置有:

1)昭仪,有左右二人,比丞相;

2)三夫人:弘德、正德、崇德,比三公;

3)上嫔:光猷、昭训、隆徽,比三卿;

4)下嫔:宣徽、凝晖、宣明、顺华、凝华、光训,比六卿;

5)二十七世妇:正华、令侧、修训、曜仪、明淑、芳华、敬婉、昭华、光正、昭宁、贞范、弘徽、和德、弘猷、茂光、明信、静训、曜德、广训、晖范、敬训、芳猷、婉华、明范、艳仪、晖则、敬信,比从三品;

6)八十一御女:穆光、茂德、贞懿、曜光、贞凝、光范、令仪、内范、穆闺、婉德、明婉、艳婉、妙范、晖章、敬茂、静肃、琼章、穆华、慎仪、妙仪、明懿、崇明、丽则、婉仪、彭媛、修闲、修静、弘慎、艳光、漪容、徽淑、秀仪、芳婉、贞慎、明艳、贞穆、修范、肃容、茂仪、英淑、弘艳、正信、凝婉、英范、怀顺、修媛、良则、瑶章、训成、润仪;

还有宁训、淑懿、柔则、穆仪、修礼、昭慎、贞媛、肃闺、敬顺、柔华、昭顺、敬宁、明训、弘仪、崇敬、修敬、承闲、昭容、丽仪、闲华、思柔、媛光、怀德、良媛、淑猗、茂范、良信、艳华、徽娥、肃仪、妙则,比正四品。

自外又置才人,采女,以为散号。齐后主立二后,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。又置左右娥英,比左右丞相,降昭仪比二大夫。寻又置淑妃一人,比相国。

3、北周

北周置有三夫人(后改三妃)、三弋(女字旁,下同)、六嫔、御媛、御婉等,各等详细情形:

1)三夫人:贵妃、长贵妃、德妃,位视三公,武帝建德二年(573年)改称三妃;

2)三弋:员额三人,位视三孤;

3)六嫔:员额六人(其中之一称昭化嫔),位视六卿;

4)御媛:位视大夫,其中上媛、中媛、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、中大夫、下大夫;

5)御婉:位视士,也分上中下三等,分别位视上士、中士、下士。

十、隋朝嫔妃等级

隋炀帝参详典故,自制嘉名,著之于令:

1)三夫人:贵妃、淑妃、德妃,品正第一;

2)九嫔:顺仪、顺容、顺华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华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华,品正第二;

3)二十七世妇:婕妤一十二员,品正第三;美人、才人一十五员,品正第四;

4)八十一女御:宝林二十员,品正第五;御女二十四员,品正第六;采女三十七员,品正第七。

总共一百二十员,又有承衣刀人,皆趋侍左右,并无员数,视六品以下。

十一、唐朝嫔妃等级

唐高祖武德初年,于皇后下设有:

1)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为夫人,秩正一品;

2)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为九嫔,秩正二品;

3)婕妤(秩正三品)、美人(秩正四品)、才人(秩正五品)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;

4)宝林(秩正六品)、御女(秩正七品)、采女(秩正八品)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。

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年)曾改制,设置有:赞德二人以代夫人,秩正一品;宣仪四人以代九嫔,秩正二品;承闺五人以代美人,秩正四品;承旨五人以代才人,秩正五品;卫仙六人以代宝林,秩正六品;供奉八人以代御女,秩正七品;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,秩正八品;添置侍巾二十人,秩正九品。咸亨二年(671年)复旧。

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,于皇后之下立惠妃、丽妃、华妃,以为三夫人,正一品;又置淑仪、德仪、贤仪、顺仪、婉仪、芳仪,以为六仪,正二品;美人四人,为正三品;才人七人,为正四品;尚宫、尚仪、尚服各二人,为正五品;自六品至九品,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,后亦参用前号。

唐制太子之妾可设:良娣二人,正三品;良媛六人,正五品;承徽十人,正六品;昭训十六人,正七品;奉仪二十四人,正九品。

十二、宋朝嫔妃等级

宋与唐制大同小异,只有少许差别(如增置了贵仪、妃仪、婉仪等)。金制基本沿用唐制:元妃、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,正一品。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曰九嫔,正二品。婕妤,正三品;美人,正四品;才人,正五品;各九员,曰二十七世妇。宝林,正六品;御女,正七品;采女,正八品;各二十七员,曰八十一御妻。

十三、明朝嫔妃等级

明太祖洪武五年,立六局一司。局曰尚宫、尚仪、尚服、尚食、尚寝、尚功,司曰宫正,秩皆正六品。每局领四司,其属二十有四,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。官七十五人,女史十八人,视唐减百四十余人。诸妃位号除贵妃外,亦惟取贤、淑、庄、敬、惠、顺、康、宁为称,闺房雍肃,旨寓深远。

后妃以下,杂置宫嫔,而间以婕妤、昭仪、贵人、美人等名号。嘉靖十年(1531年)仿古礼册立九嫔:德嫔、贤嫔、庄嫔、丽嫔、惠嫔、安嫔、和嫔、僖嫔、康嫔,位在妃下。宪宗时封万贵妃加“皇”字为皇贵妃,以后渐成定制。

十四、清朝嫔妃等级

清太祖初起时,宫闱未有位号,俗称妃为“福晋”。崇德改元,五宫并建,位号既明。顺治十五年,采礼官之议:乾清宫设夫人一,淑仪一,婉侍六,柔婉、芳婉皆三十;慈宁宫设贞容一、慎容二,勤侍无定数;又置女官。循明六局一司之制,议定而未行。康熙以后,典制大备。

皇后居中宫;皇贵妃一,贵妃二,妃四,嫔六,贵人、常在、答应无定数,分居东、西十二宫。东六宫为景仁、承乾、锺粹、延禧、永和、景阳宫,西六宫为永寿、翊坤、储秀、启祥、长春、咸福宫。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。

每三岁选八旗秀女,户部主之;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,内务府主之。秀女入宫,妃、嫔、贵人惟上命。选宫女子,贵人以上,得选世家女;贵人以下,但选拜唐阿以下女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古代嫔妃等级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中国历代后妃制度